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想象和经验是相通的
《山海经》先秦古籍,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,是最早塑造中国人对海洋感受、精神世界的文本。
中国不是海洋文明,在《山海经》中由海到山,更多的是山对人的塑造,记录山川、地理、动物、植物的书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随着考古学,发现不只是神话传说,有些是先人对世界真实的记载
《海错图》对我们认识海洋有很大帮助
花鸟画是主观的情绪的释放,是文人的趣味,但聂璜淡化了这一点,更多地强调科学性、客观性
《瓦尔登湖》
“拿熊皮来康德科换朗姆酒”——为了酒(资源)出卖自然
梭罗最早的无意识的环保份子
观察自然、融入自然的过程
不是“钓鱼”,而是“喂鱼”
疍家渔排 “漂浮在海上的村庄”
住在鱼排上
战国时期就有,百越族从浙江一路迁徙到南
“万类霜天竞自由”
遵循自然规律
美食是记忆的锁扣,是深入到血液里的
胜利饭店(许三观卖血记)
故乡和食物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
食物和文学的关系在乡土文学中是联系最紧密的
乡土文学是从鲁迅开始的,写的是乡村、土地、农民
鲁迅处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,他不能平静的面对自己的故乡;故乡的人背后有时代的变迁
鲁迅那一代作家,是要改造社会的,是了不起的
鲁迅的作品是一面镜子,照见的是整个时代的面孔,影响一代人的精神和自省能力
怀旧:
沈从文和鲁迅的怀旧都是怀念他们的少年时代
鲁迅是站在过来人的现代的眼光来回看乡土,是批判的、要进步的,要与时俱进的
沈从文是从湘西走向大城市,变成一个现代知识分子,在回看乡土时,觉得乡土是先进的,乡土的人性是优美的
乡土不仅是怀旧,还有对自己文化的批判和反省。如《呼兰河传》《八月的乡村》
⚠️最早的乡土文学的作者,都是生活在都市的人,他们不写大都市的生活,写童年、少年时生活的土地
艾芜
赵树理(和汪曾祺很像,前期作品是洋里洋气的,仿欧洲现代派的。《复仇》是一部完全的现代主义小说 写很多心理感觉 语言是密密麻麻的 八十年代重回文坛,语言变得干干净净的,非常简洁)
文学与故乡的变异
苏东坡诗四川人,但他作品中很少提到四川,与之有关系的反而是黄州 惠州 儋州
黄州《寒食帖》《前赤壁赋》
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
儋州
李白故乡在哪里?
有水便是故乡,有酒便是家
古代作家和现代作家在故乡上的区别?
古代作家基本都是官员,官员必须离家做官,
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(还是想回家)
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作品中常出现长安,代表了杜甫回望朝廷的一种态度
即对古代作家来说,故乡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归宿,赋予她的家乡一种精神含义
苏童虽然用标准的汉语写作,但一上来就有苏州腔
国外乡土文学:
美国 南方文学、北方文学
典型地方主义(只描写一个小地方)如弗罗斯特
“为了成为一个作家,伪装成地方主义者”
《雪夜林畔小驻》
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
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
我还要再奋斗一些年再死去
浪漫主义里有对过去的怀念,但中国的乡土文学并无这种感觉
nostalgia(怀乡病、乡愁)
格非 江南文人的隐忍与历史的大开大合
《尘埃落定》大历史和小历史的变迁、碰撞
历史场景的追溯和还原,带来文学享受和问题意识
《晚熟的人》古老文学传统和世界性
细腻的情感、浓密的笔触绘制出自己的家园,写作深处被照耀过、疼痛过、闪耀过的家乡仍是写作出发的地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