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热点 > >> 正文

“镬耳屋”见证跨越两世纪的崇文雅风

来源:阳江日报 时间:2023-08-03 10:30:57

雅韶镇十八座古村落里别具特色的“镬耳屋”。  李向东 摄

诗词、楹联、书画、漆艺、风筝……阳江,这座海滨城市蕴含了数不尽的大智慧。这背后,离不开当地崇文重教、名人辈出的浓郁氛围。


(资料图)

而论及崇文重教,不得不提的代表之一,便是坐落于阳东区的雅韶十八座,以及代代繁衍于这片古村落的谭氏族人。

两个世纪以来,十八座标志性的“镬耳屋”为当地居民遮风挡雨,也成为后辈传承百年崇文雅风的最好见证。早在上世纪初期,阳江就流行“无谭不成校”的俗语。一段族史、一方文化、一脉相承。记者近日走访当地,探寻雅韶十八座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

■ 阳江日报记者/许倩        

■ 通讯员/何科成 谭剑国 谭飘

历史

清代富商谭谓和子孙建成上下十八座

雅韶十八座传统古村落位于阳东区雅韶镇东南部,距镇中心2公里,距阳江市区仅一河之隔,是坐北朝南、依水而建、古典雅致的砖瓦木结构古建筑群,也是迄今为止阳江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。

雅韶十八座地处雅韶村西元自然村,位居漠阳江冲积平原上,地势平坦。村落空间布局规整紧凑、错落有致,以东西向的中心街串联南北六条巷道,空间组合严谨有序,民居建筑三座一组沿巷道有序排列。建筑造型统一,形制灵活多变,整体同中有异,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。村落一街十二巷和广场、民居、商铺、古井、古树、池塘、农田、河道、古港池、古仓库遗址共同形成完整的村落体系。

俯瞰雅韶镇十八座。   宋福亮  摄

西元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(公元1757年),距今已有266年历史。乾隆年间,雅韶沙塘村有谭姓兄弟三人,大哥名誉可,二哥名诗可,三弟名谓可(古称“谭谓”)。老大、老二攻读诗书,考取秀才,唯独老三谭谓生得孔武健壮,终日喜使拳弄棍,考取武秀才。谭谓虽是一介武夫,却精于经营治家,生财有道,他经常到雷州半岛和广西、云南一带做贩牛生意,也到台山地区贩油,因经营有术成为富商。

据介绍,十八座谭氏最早聚居村东沙塘村,后来谭氏族人繁衍壮大。至清乾隆二十二年,富商谭谓出资兴建十八座,后来谭谓的后代子孙逐年又增建了18座,至今形成十八座(西元村)、沙塘村、东安村、双边村、长光村、中股村等自然村组成的大型聚落。因此,十八座是由36座古建筑组成,另有旁房20多间。

西元村坐北朝南,建有护村的三座炮楼、近百亩鱼塘,以及供村民生活使用的水井、耕地、菜地、饲养场、加工场、碾坊、油坊、豆腐坊、粮仓、码头、市场,供休闲娱乐的钓鱼台、竹园、果园,供祭祖的祠堂等等。在整个建筑群中心,原有一座三进祠堂,雕梁画栋,古朴辉煌,后遭拆毁。

村落中心部分是分成南北两排的三十六座房屋,每三座为一连体单元,北面六单元为“上十八座”,南边六单元为“下十八座”。建筑为硬山顶灰瓦屋面,青砖墙体,房廊墙体上方皆雕刻有精美的龙凤花鸟图案,展现了明清时期高超的建筑雕刻艺术。村落布局严谨,整体呈方形格网布局,如同两个并排躺倒的“非”字,构成十分规整的巷道。巷边设有排水沟,雨水污水由北边高处流向南边池塘,体现了古人的智慧。每个巷口还建有门楼,夜晚用粗硬木头封锁,可防外人进入。

镬耳山墙是十八座最为突出的建筑特征之一。中国传统民居一般由三部分组成:台基、屋身、屋顶,山墙就是屋身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杰出代表,两排房屋门户东西相向,房屋迎水墙体上方有圆拱造型,酷似“镬耳”,故又名“镬耳屋”。“镬耳”既可遮阳防晒,又可隔火防火,还刻有生动逼真的龙凤朝阳浮雕,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。在规模庞大的十八座古村落中,镬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,蔚为壮观。

在明清时期的岭南民居中,一般是出过高官的村落,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山墙。十八座中原有大量的镬耳山墙,但大部分被拆毁。

雅韶村西元自然村全貌。   李圆圆  摄

现状

风貌完整特征鲜明具有独特文化研发价值

村落整体表现为清代中前期风貌,虽经历战乱、匪盗、天灾和重修,仍较完好地保留了池塘、民居、书院、古井、街巷、碑刻和古树等要素,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清建筑有30多栋(座)。总体上,雅韶十八座完整地保存了整个古寨的历史原貌,呈现出完整的粤西沿海地区农业社会乡村风貌景观。

目前,雅韶十八座自然环境良好,乡土气息浓厚,完好地保留了历史村落的整体空间格局、风貌和街巷肌理,在生活模式上具有历史延续性。村中传统建筑数量众多,且分布集中、布局规整,保存基本完好程度达80%以上,建筑装饰艺术丰富。同时,雅韶十八座还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。

根据雅韶镇政府资料记载,十八座仍保存着多件拥有200多年历史的文物,包括4座木雕、3座石磨、2座米舂、5座石碌、2座长碌、6张八仙桌、12张木椅、10张大床、3座莲花池和若干个泥雕泥花窗等等,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
雅韶十八座凝结了阳江传统文化,其村规习俗无不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十八座村民把一年12个月的活动编成顺口溜:“正月舞龙,二月空,三月拜太公,四月笠滋瓮,五月包裹粽,六月腰骨痛,七月仔长过葱,八月芋头蒙,九月鸢登风,十月禾尾红,十一月过冬,十二月炮仗响叮咚。”记录了农历各月风俗习惯及活动情况,对理解十八座的传统社会和生活形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。

雅韶地区谭氏在元朝有文科生员(太学、国学)43人,明清时期有文科举(县学)144人,武科廪生(县学、厅学)49人,近现代科技人员、医生、记者、作家、书画家、教师200多人,可以说人才济济、名人辈出,体现了雅韶十八座尊师重道、人文底蕴深厚的特点。

根据雅韶谭氏族谱(千禧版)的不完全统计,雅韶谭氏(含鸥村的谭氏,下同)有大学教师18人、中学(含中专、中技)教师193人、小学教师277人,总数488人。又据1957年统计数据显示,全县共有教师1590人,其中中学319人、小学1271人。

另有相关资料记录,上世纪20至40年代,雅韶谭氏教师人数约占当时全县教师总数的两成左右。并且,谭氏教师大多在阳江城及阳东地区学校执教,由此可见,“无谭不成校”的说法,基本反映了当时在阳江城以东地区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。重视教书育人,重视家族荣誉,逐渐成为谭氏族人的共同价值追求,并逐渐内化为人们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日常生活的准绳。

历史名人众多,当代民俗丰富。雅韶十八座滋养的这些名人在古村落中保留着众多名人故居,供后世学习瞻仰。另外,古寨还有保留着众多民俗活动,各仪式极富地方特点,有舞龙、舞狮、舞鲤鱼等,将成为日后古寨旅游开发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雅韶十八座的传统民居建筑展现出典型的粤西沿海民居特色,其建筑用材讲究,墙体全为青砖酥筑,建筑构件木雕精美、工艺精湛,是研究粤西沿海地区传统建筑,特别是清代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标本。村中民风淳朴,生活生产基本保持原生态,保留了浓郁的传统风俗文化。地方政府重视古村落传统文化,保护和弘扬古民俗风情,展现出浓郁的清代古寨历史风貌和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文化。

规划

筹谋实施

十八座古建筑

活化利用项目

近年来,为加强对十八座古村落的保护利用,打响传统建筑文化品牌,雅韶镇委、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,包括严禁破坏古村落旅游资源、植被景观等;积极申报国家级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争取上级对古建筑进行修缮;保护古树古木;自筹资金对古村落巷道和部分古建筑进行修缮,并对古池塘进行了加固和美化;制定村规民约,自觉自主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。

多措并举之下,十八座古民居建筑群保存较完好。古树、古井、古碑刻、古池塘也得以保护,当地形成了浓郁的古文化氛围,也获得了多项殊荣。2008年,十八座被省文物局认定为“广东省文物百大新发现”;2012年,被省文联和省民协认定为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明清建筑风格的“广东省古村落”;2013年,被住建部、文化部、财政部联合认定为“中国传统古村落”;2018年,被市文广体旅局授予“阳江市十大旅游特色村”称号;2019年,被南方日报新媒体评为“粤东粤西粤北十大村游打卡点”;2020年,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“第二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”。

“我们希望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,让文化遗产活起来,目前正在筹措资金,争取上级各部门支持,计划基于十八座古建筑群进行下一阶段的活化利用。”雅韶镇党委书记陈雪玲告诉记者,按照阳东区委赋予雅韶镇“港产城融合、生态休闲滨海特色小镇”的定位,雅韶村正依托自身文旅资源,谋划雅韶十八座古建筑群保护活化利用产业项目。

具体而言,将依托本土特色美食和文化旅游资源,推行“村集体管理+村民参与+企业运营”的运营模式,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新业态,第一期打造古风民宿、美食工坊、庭院经济等项目;第二期按“一馆一主题”打造文化体验馆、非遗手工作坊等文创产业项目。通过物业出租和提供管理服务,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,为当地村民提供“家门口”就业岗位30余个。

“基于十八座打造农文旅项目潜力十足,商机无限,希望广大有意助力乡村振兴的企业家和乡贤们,积极支持和参与十八座活化利用项目建设。欢迎大家走进雅韶,来了解和传播雅韶十八座的故事。”陈雪玲说。

■ 记者手记

以更大力度留住

雅韶十八座的魅力

如何让历经200多年沧桑的雅韶十八座重新“活起来”,继而焕发时代生机、彰显古韵新风,是当下亟待解答的一道“文化题”,也是紧扣阳江实际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道“经济题”。

今年,雅韶镇党委政府完成了对十八座的景观节点提升工程,为游人逛十八座增添了不少趣味和便捷之处。村墙上能看到“无谭不成校”这句俗语的典故,还有清朝谭谓老板腰缠万贯却衣着朴素等趣事,如“生意神助”“飞来横财”“先敬罗衣”“挪上补下”等。

记者行走在“镬耳屋”间,深感十八座的魅力不至于此,还有许多建筑特点和历史故事静待挖掘与传播。谭氏一族崇文重教的优良家风也值得大力宣扬。当前,雅韶镇政府正积极招引第三方,参与对十八座的活化利用和升级改造,探索打造青苗讲堂、古风民宿等农文旅融合项目。凭借历史积淀和区位优势等资源禀赋,十八座“走红”未来可期。

展开阅读全文

上一篇: 长城品牌(关于长城品牌的基本详情介绍) 下一篇: 最后一页
x

精彩推荐

查看更多